close

出處:https://monsmetic.org/?p=2555

寫這篇的原因是看到TFDA化粧品安全使用粉絲團裡面貼了一張可愛的除法衛教圖片,首先表示讚賞這樣的衛教。

「防曬系數2倍,並不等於效果也兩倍」.

以數值套入對UVB遮蔽率算法來解釋給大家聽: (SPF-1)/SPF  X  100%

SPF 0 : 可遮蔽 0 % —–白話:100%的UVB可以照到皮膚上。

SPF 10: 可遮蔽90% —–白話:10%的UVB可以照到皮膚上。

SPF15: 可遮蔽 93.333% —–白話:6.667%的UVB可以照到皮膚上。

SPF 30: 可遮蔽96.666% —–白話:3.334%的UVB可以照到皮膚上。

SPF 50:可遮蔽 98% —–白話:2%的UVB可以照到皮膚上。

簡單的說,針對UVB的係數標示,國家有機器測定標準方法,之前我們也寫過一篇台灣防曬產品體外檢測(In vitro test)數值再現性問題,何況檢測單位亦受檢視,目前所知,妝品相關檢測得到第三方公正單位TAF認證的實驗室並不多,政府是否該幫忙出手了?

而在建議消費者購買的選擇上,其實一般人非從事戶外活動的需求選擇SPF 30的即足矣。如需到高山&戶外&海邊,可選擇較高係數之產品。

未來的趨勢應該會再提高數值,標示上也會讓民眾更易理解。

另一個消費者選擇比較熟悉常見的則是PA+++之+的符號,則指的是對UVA的防護力。這比較實際的一個問題是,當品牌商未來要要求工廠開發具+++號的產品時。我們得很明白的跟您說,這樣的+符號,做人體試驗得來的數值較讓人信服,當然也有體外測試的方法。換句話說,未來會遇見的是:產品未上市,所花費的時間必須先投入含人體試驗的金額,而這樣的費用由品牌商負擔。

事實上,民眾比較納悶的是這麼多符號到底要怎麼分辨那一個比較好?

有幾篇推薦大家也可以看看:

防曬產品係數測試報告彙整(2019-5-7更新) @ 邱品齊醫師幸福美肌學院

認識防曬係數,了解正確防曬原則@ 快樂小藥師

防曬的實驗方法,以及各國的測試及規定(僅供參考) @ 5047’s Cosmetics 

而訪間流傳的防曬必須提早塗抹才會有效果,事實上是:當下塗就會有防曬效果。

只是通常提前個10-15分鐘,有助於不同乳化劑型,在皮膚上的均勻分散。

而近期比較夯的新聞則是四種防曬劑於四個配方中,在三男三女受測者75%地暴露部位一天擦四次,C&T (化妝品毒理)專家認為實驗設計有缺陷,我認為這個還有一段實驗的路要走,問題是,我相信很多做物理防曬的商家,會拿著這個來攻擊具化學性防曬的產品不好,這樣就太商業。如果建議噴霧型防曬產品,含奈米二氧化鈦必須小心吸入肺部,這樣的建議我倒覺得合理。

最後!!還是建議我尊敬的TFDA化粧品安全粉絲團使用少出現底下這些搞笑訊息,畢竟非搞笑單位。怪獸們謹關心我們主管機關所發的文章,當各國與我們競爭的同時,是否可以對民眾多發佈消費警訊或是謠言澄清以及對已頒布&草案法規,做適當的解釋,或是將經費未來直接製作app,可供民眾直接掃描產品是否違法甚至具直接檢舉違法產品之功能。亦為實際。

加油!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宥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